日本服务器

日本新闻:一位日本妈妈放弃鸡娃:逃离精英教育的深渊

  一个家境优越的日本妈妈,费了很大力气把孩子送进了著名私立小学。六年后,她和孩子退出了,远走美国。这是为什么呢?

  一位<a href=日本妈妈放弃鸡娃:逃离精英教育的深渊”/>

  《二月的胜者—绝对合格的教室》剧照

  不妨这样看问题:如果你现在有个七岁的孩子,你很爱他,会希望这个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可以有另一种形式:二十年后,人的理想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想,在哪里生活做什么工作可能因人而异,但是绝大部分人会同意的一些基本元素应该有以下几个:人应该生活无忧,幸福快乐,有喜欢的人和喜欢的事情,应该能独立思考,有足够的理性和丰富的感情。

  我的孩子现在四岁了,如果我能穿越到未来,看到他是一个幸福快乐有追求的人,那我会觉得我这个妈妈做得非常成功,没有什么遗憾的。当然,这是很高的要求,我不敢奢望自己的努力和运气能一定让孩子成为幸福快乐的人,最多尽我所能,帮助他往这个方向走得轻松一些,远一些。

  一位<a href=日本妈妈放弃鸡娃:逃离精英教育的深渊”/>

  《回我的家》剧照

  刚学会走路的小娃娃,明亮的眼睛,肉肉的脸蛋,挥舞着小手扑进爸爸妈妈怀里,那是人生里数得出来的最幸福的时刻。

  小孩学走路,是自动自发的,完全不是为了取悦谁。他们站直身体,小心地抬起一只脚向前迈,脸上那种兴奋的神情,好像不是他们正向一尺之外的远方走去,而是整个世界都涌来了他们脚底。看小孩走路,会觉得他们连影子都是快乐的。

  那时候会想,如果他们一辈子都能这么快乐就好了。对初始状态的人类大脑来说,巨大的世界上任何东西都让他们激动不已,世界是兴趣和快乐的来源。对家长来说,孩子和他们毫无保留的好奇心也是快乐的来源。

  一位<a href=日本妈妈放弃鸡娃:逃离精英教育的深渊”/>

  《生日卡片》剧照

  可是在孩子学会了走路,蹦跳,抓握,用杯子喝水,把一勺饭放进嘴里,把一块积木叠在另一块积木上面……以后,家长就开始变得不那么容易满足了。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变得细致具体了:期望孩子能很快会读会写会画,母语流利还要会讲另一种语言,会背乘法表,会做几位数的加减法,会滑冰游泳踢球,会在家里帮忙做家务……孩子每长一岁,这个单子也跟着长长一点。

  看到如今的小学生中学生的繁重日程表,学习生活娱乐都要安排得满满的,不仅要认真学习,还要认真玩耍,不禁要问孩子们现在都精力这么好,能挺得住一天又一天这样高强度的生活了吗?现在学了那么多,进了大学以后该学什么呢?大学毕业以后又该做什么呢?

  一位<a href=日本妈妈放弃鸡娃:逃离精英教育的深渊”/>

  《小欢喜》剧照

  如果可能,家长总都想为孩子的一生一世做好准备。但是在现代社会,孩子考进大学就会离开父母的家庭,开始独立生活的过程,所以父母总想尽最大可能在孩子十八岁以前让他们准备好日后独立生存,应付社会的挑战。

  现代生活的叙述将人生简化成了财富和家庭,并将前者约等于职场,将后者约等于婚姻。所以可以理解,父母把让孩子幸福的的目标,简化成了帮孩子在职场上抢得一个高收入的位置。

  因为各大公司普遍倾向于从名校招生,因此要在职场的起点抢到一个高收入的位置,就要进入顶尖大学;要进入顶尖大学,就得从幼儿园起一路在学校里都做优秀生。全民鸡娃的气氛,追踪源头,还是起于父母希望孩子将来起点高,发展平顺的苦心。

  一位<a href=日本妈妈放弃鸡娃:逃离精英教育的深渊”/>

  《二十不惑》剧照

  一度,聪明的商业机构迅速开枝散叶,把教育变成了一种可以做广告,可以预购,多买还能打折的商品。不少在工作中强势,相信一分钱一分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父母,领着才学会走路没多久的孩子坚决地踏上了刻苦学习慷慨消费的征途。

  到底是教育机构催生了焦虑父母,还是焦虑父母催生了教育机构,已经不重要了。人们在网上转发着段子:“四岁的孩子单词量一千五,是不是不够?”“在美国肯定够了,在海淀怕是不够。”可以想象,真的有给四岁小孩测单词量的补习学校大量存在,而且一本正经地对孩子家长这样说。

  类似的段子还有两岁登山六岁写自传,网络的笑声折射出现实的荒谬。每个孩子在校园生活的起点处还懵懵懂懂,他们的爸爸妈妈已经憋足了劲儿,各出奇招,各下苦功,要让自己的孩子脱颖而出,永占鳌头。与之对应,孩子们也背上了与他们年龄不相称的沉重负担。

  一位<a href=日本妈妈放弃鸡娃:逃离精英教育的深渊”/>

  《小舍得》剧照

  稹原久美子的《私立小学闯关记》,讲述了她跟日本著名私立小学搏斗的六年。她的背景很难让普通人产生共鸣——父亲担任过三菱商会的会长,母亲是三菱创始人岩崎弥太郎的曾孙女,在大资产阶级家庭也是顶级配置。

  虽然她是离婚单亲妈妈带着收养的孩子,也坦诚经济不独立,但钱从来不是问题。孩子的学费,补习费,在美国欧洲度假看医生,所有花费都不必计较。

  即使处在这样优裕的地位上,她与孩子的私立小学经验也是苦辣酸甜,一言难尽,以升入初中后远走美国结束。这位出生成长在日本社会顶层的妈妈,她记述下来的这些事让人想问一个直接的问题:这样密不透风四面压迫着家长和孩子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什么呢?

  一位<a href=日本妈妈放弃鸡娃:逃离精英教育的深渊”/>

  《隐秘的角落》剧照

  这间小学事无巨细都有极详细的规定,违反了规定就会有后果。丢三落四的孩子会被认为不负责任。不同场合要穿不同的校服,鞋子的名字要写在指写定的地方,做清洁用的抹布都有规定的格式……所有这些密密麻麻的规定,就是为了让孩子长成一个有条理的人。

  但是,孩子之间的肢体冲突是被允许的,老师不干预,这被认为是“独立社交能力”的培养。向老师交涉的妈妈会被认为是“麻烦”和“溺爱孩子”。在学校课程之外,还有没完没了的补习:珠算、英语、柔道、游泳……注意力要集中一整天。

  太郎的学校只有八分之一的录取率,很多孩子为了进这所私立小学,要准备两年时间。三岁的孩子勤奋练习图形识别,单脚跳和呼啦圈,快乐的玩耍变成了努力的学习,为了进入精英教育的大门。

  一位<a href=日本妈妈放弃鸡娃:逃离精英教育的深渊”/>

  中国人不是唯一相信教育有助提升社会地位的国民,精英教育也的确表现出了这样的作用。英国财政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私校毕业生的年收入比公校毕业生平均高出四千五百镑。在英国,私校尤其是精英男校一直是上层阶级培养接班人的摇篮,所以私校毕业生进入牛津剑桥伦敦大学等名校也一向更容易。

  《大西洋月刊》今年的一篇文章《面目可憎的私立教育》指出,只有2%的美国少年在私立学校就读,但是耶鲁、普林斯顿、达特茅斯和布朗大学这些名校均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来自私立学校,尤其是顶尖私立学校。曼哈顿的达尔顿学校,三分之一的学生都能进入常青藤。

  凭才能进入顶尖大学的穷孩子,来自精英阶层的同学让他们迅速感受到从未体验过的文化冲击。英国学生苏菲·彭德有个酗酒暴力的父亲,她十三岁那年,父亲死于药物过量,总算让她和母亲过上了宁静的日子。她努力学习,为的是考进好大学,可以告别过去的生活。她如愿进入布里斯托大学以后,却发现那些出身私校的有钱孩子赤裸裸傲慢对她冲击最大。

  有人在派对上对她说:“我的衣服比你的房子还值钱。”为了反击,她组织了“93%俱乐部”,因为英国93%的学生出自公立学校。自从疫情以来,这个俱乐部扩展到了三十六个大学,有一万多名学生参加。

  一位<a href=日本妈妈放弃鸡娃:逃离精英教育的深渊”/>

  精英教育是什么?在私立教育的“购买方”也就是家长看来,应该是把资质普通的孩子教成精英的教育。几乎所有的私立学校都以优越的物质条件,较低的师生比,更多课程选择为招徕,似乎表示孩子们可以得到更多关注和更多发挥潜力的机会。

  私立学校的物质条件,公校更是无法望其项背。他们有大片的绿地,先进的运动场,名家设计的教学楼……让家长和金主一望便相信此处提供优质教育。2020年,一位从特拉华州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利安·奥康诺,发现他那些出身私校的同学在学业上早就远远地把他抛在了身后,许多私校生已经学过了线性代数和有机化学,这些科目往往在大学时才会接触到。

  但是,私立学校也标榜只有最优秀的孩子才有资格进入他们的学校。牛津城有一所著名的私立学校“龙学校”,是世界上最好的私校之一。几位著名的英国演员爱玛·汤普森,休·劳里,汤姆·希德斯顿还有作家阿兰·德波顿都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

  一位<a href=日本妈妈放弃鸡娃:逃离精英教育的深渊”/>

  传说要想进龙学校,家长们当然要准备好支付每年三四万镑的学杂费(大概等于牛津大学永久职位教员的一半年薪),还要一怀孕就在龙学校的申请登记排队。也就是说,私立学校的起点就是精英,它们接纳的那些孩子都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而且必须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能适应私校纪律和学习方式。

  在《私立小学闯关记》中提到,如果孩子的母亲表现出精神不稳定的状态,学校有权让孩子退学。也就是说,学校可以随时剔除那些让校方尴尬,影响学校声名的学生,保持学校的荣光不坠。就像大学生如果有权从成绩表上删除自己没考好的那些科目,那么成绩都会提高一大截。然而,这真的能反映学校的教育水平吗?

  一位<a href=日本妈妈放弃鸡娃:逃离精英教育的深渊”/>

  《性教育 第三季》剧照

  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丹尼尔·马科维奇提出了“精英统治的陷阱”。他认为,当下的精英统治压榨穷人,掏空中产阶级,把有钱人的孩子也推向了疲惫紧张濒于崩溃的边缘。写作《私立小学闯关记》的稹原久美子已经是这个世界的顶级精英,还有父母作物质和精神后盾。即使如此,让孩子完成作业就能日复一日地令她情绪失控,把孩子关在洗手间里逼他写,甚至踩碎他心爱的糖果盒。

  日本的学校给孩子们在假期里也布置大量作业,一年里只有几天没有作业的时光。这些作业,无论是重复型的还是创意型的,都需要家长的大量参与,学校也公开鼓励这种做法,认为是家长负责任的表现。粗暴的老师会用贬损的批语甚至谎言威慑学生,要求他们更努力。不管这些老师的用意是不是好的,他们对学生都是很坏的榜样。

  一位<a href=日本妈妈放弃鸡娃:逃离精英教育的深渊”/>

  书法教师佐佐木时常威胁成绩排名最后几位的学生他们不能升入初中,把式样不对或没有按时交的作业撕碎扔进垃圾桶。最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因为作业写得不好,他把太郎拉进一间空屋子里,打他的面颊,直到他流了鼻血,然后写了字条给孩子妈妈,说“太郎今天表现有些懒散,所以我对他有些严厉”。

  这种作风把母子俩都震惊到了,妈妈斟酌再三,只能洗净孩子的衣服和老师的手帕,并写了一封措辞小心的道歉信,要求老师不要再体罚孩子。她没能听到学校和老师的回应,反而是另一位特立独行的母亲仗义站了出来,与校方交涉。她打出了太郎外公是日本商界重要人物的这张牌,校长终于当面作出保证以后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情。

  太郎就读的这种私立学校精英教育表面上是培育,其实一直都是在做筛选。在筛选的过程中,留下来的幸运儿们因为成长经历结成同盟,这种关系让他们利益共享,互相维护。那些没能留下来的不幸的人,还有更广大的从来没能进入他们视野的人群,就成了幸运儿们的食料。

  一位<a href=日本妈妈放弃鸡娃:逃离精英教育的深渊”/>

  《小谢尔顿》剧照

  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霸凌,最终目的是让被霸凌的一方发自内心地接受自己被欺压是理所当然。这世界上差不多所有权力上位和下位之间的扭曲关系,都是这样在人生的早期阶段就借助环境开始生长。

  教育的本质不是一种商品,所以不能简单地用金钱价值来衡量。当教育标上了可怕又诱人的价格,父母就应该想想自己花钱买来的究竟是什么。如果精英教育是一座隐藏着深渊的山,孩子和父母做好攀登的准备了吗?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日本服务器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日本服务器网联系。

[日本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