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服务器

日本新闻:历史上的今天1926年9月19日日本物理学家、诺奖得主小柴昌俊诞辰

历史上的今天1926年9月19日<a href=日本物理学家、诺奖得主小柴昌俊诞辰”/>

  文史公曰:他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物理学家,他是非典型学渣,却证明了星星如何爆炸,中学时右臂残疾,大学成绩倒数第一;他创建了世界第一个也是全世界最强的中微子探寻装置—神冈探测器,他全球第一个捕获到16万光年之外的超新星爆炸产生的中微子;直接催生了中微子天体物理学的诞生;原本是测质子衰变,失败,,最后转测中微子成功。

  自从1930年,泡利提出关于“中微子”的假说之后,50年里,无数科学家前赴后继,想要证实中微子的存在,可是就是没有观察到中微子。

  在我们生活中的宇宙充斥着大量的中微子,大部分为宇宙大爆炸的残留,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00个。中微子具有微小的质量。它不仅在微观世界最基本的规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与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有关,例如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的不对称很有可能是由中微子造成。

  小柴昌俊1926年生于日本本州岛港口城市丰桥。父亲小柴俊男是旧日本帝国陆军大佐。

  在小学时,粗鲁强势不服输的性格使他被同学惧怕,人们称他为“恶霸”。一年级的他,活泼好动,调皮捣蛋,曾经做出过带人用石头打碎区政府办公室玻璃的“伟大壮举”,由此他的操行拿到了最低的“丙”。

  初中时,初中的他学会了抽烟,依旧沉迷于打架,无心学习,小柴昌俊自然学习也是超级差的存在,为此被学校留级三年。

  他小时的梦想是当军人或音乐家,但上高中时忽然得了小儿麻痹症,恢复了,但是他的右臂留下了后遗症,不便运动。致使梦想破灭。

  然而,就在他住院期间,班主任送了他一本爱因斯坦的书,却使他从此走上了物理研究的道路。

  临近毕业的时候,他在一次洗澡的中,听见隔壁老师说:“小柴昌俊那孩子,学习不好还没有教养,以后能干什么,连大学都考不上。即使考上了,也只能读文学系!反正不可能是物理……”。

  这句话彻底刺激了小柴昌俊,他由此奋发图强,没日没夜地复习了一个月,居然考上了日本最好的大学,东京大学。

  在大学门门都是不合格,样样都是倒数第一。可日本著名物理学家也是东京大学教授山内恭彦还是给了他一个“优”,还帮他申请了奖学金。

  195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然后进入了研究生院。

  当时南部阳一郎(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日本著名物理学家,200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老师刚刚在大阪市立大学设立了新的理论物理研究室,他慕名前往,在那里参加了长达3个月的研讨会。

  为了完成利用核乳胶研究宇宙线的实验,他决定去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留学。那里的物理系主任马尔沙克是一名非常有作为的理论物理学家。

  全日本第二个诺贝尔奖得主。朝永振一郎发现,虽然小柴昌俊做理论研究的水平很差,但是做实验的时候却很出色。

  “朝永振一郎先生。当我决定赴美留学时,幸运地拿到了他的推荐信。”随后,他移居美国。

  “在当时,我每个月只有120美元的补助,仅够我勉强维持生活。我听说获得博士学位后,月收入最少可以达到400美元,顿时意识到自己必须尽快获得学位。于是我开始奋发图强,废寝忘食地学习。”

  一年零八个月之后,1955年凭借《宇宙线中的超高能现象》这篇论文获得了罗切斯特大学博士学位。

  他被推荐去了芝加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马歇尔肖恩手底下工作,肖恩当时是宇宙射线国际合作的负责人。肖恩在一次滑雪当中不幸去世。他阴差阳错地当了负责人。

  “1954年1月我参加了在罗切斯特大学召开的基本粒子国际会议。之后,我与费曼、南部老师等人在我当时的出租屋内举行了一场小型的寿喜烧派对,那个位于照片中后排左端,只露出三分之二张脸的人就是我。”

  在芝加哥大学工作了三年之后搬回东京,在东京大学担任助教授。1970年成为教授。

  后来任理学部部长。

  被公派到欧洲参加强子对撞机的研究已经发现中微子的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小柴昌俊领导团队利用日本地下1000米的废弃矿井,挖了一个高度为16米、直径为15.6米的圆柱形大坑,然后往这个大坑里灌了3000吨的纯净水。最后,他们又在这一大坑水中,放了1000个直径为20英寸的光电倍增管,建设了大型中微子探测器神冈(Kamiokande)——一个巨大圆柱形盛满纯水的容器,内壁装有光电倍增管以探测中微子与水中原子的相互作用。小柴昌俊在建设探测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为此成功研发出直径为50厘米的光电倍增管。

  探测器最初的主要目标是探测质子衰变。上世纪70年代,粒子物理学界有着一个热门的话题——质子衰变。爱好钻研的小柴昌俊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下定决心领导团队探寻质子衰变的奥秘。

  经过漫长的等待,小柴昌俊不得不接受失败的事实。他没有放弃神冈探测器,在此基础上,又申请了一笔经费对这个装置进行改造,给每个光电倍增管加一个计时装置TDC(time digitizing converter)。决心探测已经具有一定研究成果的中微子。退而求其次的做法虽然让他内心些许苦涩,但如果能通过这个装置发现中微子,也会给物理学界带来不小的震撼。

  神冈探测器在岩层下设置的直径 16米、高16米的水槽中装满了3000吨高纯度纯水,在水槽侧面和上下底面设置了1000根感测光的光电倍增管。如果有带电的基本粒子高速通过水中,就会产生切伦科夫光。

  小柴的研究课题是检测出这种光,从而证实中微子的存在,这项在基本粒子的研究中可谓是决定性的成果。

  切伦科夫光是俄罗斯物理学家帕维尔·切伦科夫证明存在的光,1958年切伦科夫等3名研究人员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地面上建造相同的实验水槽的话,降落到地面的宇宙射线会形成噪声,无法准确进行观测。因此为避开噪声,实验装置建在了1000米深的地下。

  1986年底,升级改造后的神冈探测器开始工作。

  加上此前,观察了五年还是一无所获,小柴昌俊很难过,还有一个月退休的他即使以后发现了中微子,那也和他没关系,诺奖也不会给他。

  就是这样神奇,1987年在退休前一个月,1987年2月23日下午4点半他正要更换观测磁带,突然磁带上出现了信号,距离地球16万光年的大麦哲伦星云超新星1987A大爆发了!神冈探测器接收到了11个超新星中微子。

  16万年前,遥远的麦哲伦星系中,一颗恒星走向生命的末端,回光返照,一场华丽的爆炸,耀眼的光芒让整个麦哲伦星云都灿烂起来,仿佛在向宇宙诞生的一刻致敬。历经16万年的漫漫旅行,赶在小柴昌俊退休前1个月,与他完美邂逅,送上了来自16万光年之外的礼物。

  神冈2探测到的11个来自超新星的反中微子构成了最好的样本,这11个中微子分两批到达地球——分别为8个与3个——构成了两个脉冲。其中,第一批中的第1个从国际时7点35分35秒开始到达,用1.915秒全部到达。第2批的第1个比第1批中的第1个中微子晚9.219秒,用3.22秒时间全部到达。

  这个结果标志着人类首次探测到超新星发射出的中微子,也标志着人类首次探测到银河系外的中微子,因此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小柴昌俊团队通过神冈探测器发现了超新星中微子,证实了超新星爆发理论,由此开启了银河系外中微子这个重要领域。

  据小柴昌俊2002年的诺贝尔演讲(即获奖演讲),取得四个重要结果:

  第一个结果是探测到太阳发出的中微子,验证了戴维斯的结果,而且更精确,特别是给出中微子的信息,包括到达时间、方向、能量分布。时间精度达到10纳秒。这准确表明,这些中微子确实来自太阳。

  第二个结果就是超新星中微子。

  第三个结果是大气中微子反常。来自太空的宇宙线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后,与大气中的氮原子核和氧原子核碰撞,产生介子,介子衰变,产生缪子和缪子型中微子。然后缪子又继续衰变,产生电子、电子型中微子以及缪子型中微子。在这两个相继的过程中,都有缪子型中微子产生,而电子型中微子只在第二个过程中产生。所以缪子型中微子数量应该是电子型中微子数量的两倍。

  在探测器中,缪子型中微子和电子型中微子是可以区分的,两种中微子的数量可以分别测量出。原因是,它们的产生过程伴随着电子和缪子产生,而缪子比电子重两百多倍,所以二者导致的切伦科夫辐射情况很不一样。

  但实验发现,两者并不是两倍关系,这叫做“大气中微子反常”。在神冈实验中,这个结果只有4个统计置信度,但是后来超级神冈将置信度增加到9个以上。在高能物理实验中,一个“发现”通常需要5个以上的置信度。

  第四个结果是大气中微子振荡。大气中微子反常的原因是中微子振荡,即不同种中微子之间的转化。在此理论解释下,小柴团队从缪子型与电子型中微子的数目之比,反推出大气中微子振荡的参数的取值范围。这里的主要因素是缪子型中微子转化成了第三种中微子,叫做陶子型中微子。

  1987年3月末退休后,任东京大学国际基本粒子物理中心高级顾问和东京大学荣誉教授、神冈实验室资深学术顾问。

  然后到日本东海大学任教到1997年。

  90年代神冈探测器升级后被称为超级神冈,1998年首次发现了中微子振荡的证据,显示中微子具有质量。这项大科学装置至今仍在升级,是研究中微子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之后,接手神冈实验的梶田隆章(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户冢洋二等年轻人通过不懈努力,终于测定出太阳中微子到达地球的时间、来时的方向和能量分布,并陆续发表了观测结果。

  小柴昌俊2002年因其“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并相继获得了德国总统奖、欧洲物理学会特奖、日本仁科纪念奖、朝日奖、日本学士院奖、文化勋章、以色列沃尔夫奖等一系列殊荣。

  2006年5月22日,小柴昌俊教授到清华访问,并在主楼作了精彩的学术演讲。

  他曾写过一本自传《我不是好学生》讲述他“差生”时代的往事,他以倒数第一的成绩从东京大学毕业。

  小柴昌俊于2020年11月12日逝世,享年94岁。

  小柴昌俊 (日文平假名:こしば まさとし,1926年9月19日-2020年11月12日),生于日本本州岛港口城市丰桥。日本物理学家。

  #历史上的今天#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日本服务器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日本服务器网联系。

[日本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